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1章 白猴离身公佐亡

在国人的认知里,魂魄是肯定存在于人的身体的。

譬如在农村长大的孩子,大多都听老一辈的人说过有关魂魄的故事,而且还带着几分神奇的色彩。比方说什么看到人的生魂在飘荡啊,小孩儿遇到惊吓或者是遇到不干净的东西了丢了魂啊等等,还要请职业的人员来招魂叫魂。

这种类似的说法,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。没有人能讲得清它是什么时候起源的,或者是从哪个地方开始流行起来的。

据说,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,某个宠爱的妃子死了之后,汉武大帝还曾让术士招魂。长沙马王堆墓葬出土的帛画,清晰地绘制了“招魂”的场景。

后世很多人对魂魄一说嗤之以鼻,觉得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。即便是某个新闻说,西方有人将濒死的人搁放在天平上,用天平称重的方法去考证过魂魄的存在,但也没有得出一个什么明显的结论。

但若从华夏浩渺的典籍中寻迹的话,早在先秦时期,先民的认知里就有着魂魄的观念。在这个时期,古代学者对人是由魂与魄组成的认知是源自哪里,依然没有人说的清。

《左传》里有两句话:“人生始化曰魄,即生魄,阳曰魂;用物精多,则魂魄强。”“心之精爽,是谓魂魄;魂魄去之,何以能久?”

《黄帝内经》则说:“随神往来者谓之魂,并精而入者谓之魄。”

这可能是古人最早关于魂魄的书面记载。

在道家的典藏里,对魂魄一说进行了细分,说人身有三魂七魄。三魂即胎光、爽灵、幽精;七魄为尸狗、伏矢、雀阴、吞贼、非毒、除秽、臭肺。

而且,《云笈七签》还详细地解释过“三魂”“胎光,属之于天,常欲得人清净,久居人身,则能长生;爽灵,属之于五行,常欲人机谋万物,令人心劳气散,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;幽精,属之于地,常欲人好色嗜欲,令人秽乱昏暗、耽着睡眠,精华枯竭而名生黑簿鬼录。”

有意思的是,不管是典籍里的记载,还是民间的传说,在所有的故事中,“魂魄”一说,慢慢的就专指为“魂”,或者说是以“魂”代替了“魂”与“魄”。并且,随着事物的发展,还有了一个与“魂”相近的词:“元神”。

在《二刻拍案惊奇》里,凌蒙初先生为后人讲述了一个“大姊魂游完宿愿,小姨病起续前缘”的故事。故事里,大姐兴娘的魂魄借用了妹妹庆娘的身躯,与生前的夫君崔生恩爱了一年之后,又禀告家人让妹妹庆娘嫁给了崔生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